永成戲院 長椅上的放映時光

在永成戲院看電影的時光很魔幻,坐在檜木長椅,眼前播放著舊時的電影,嘴裡吃著古早味芋仔冰,沁脾又自在,彷彿回到電影票一塊錢的年代,非常有穿越感。

永成戲院
Sophie Lin
永成戲院戶外裝置模擬電影拍攝現場,讓遊客過過喊「開麥拉」的癮。

開張於1945年的永成戲院,前身是從事碾米業的黃直(廣內義久)所經營的碾米廠。日治時期,黃家的碾米廠生意興隆,可說如日中天,雲嘉南許多鄉鎮的米穀都運到鹽水交由黃家來碾製。然而,二戰爆發,碾米廠也遭到波及,被砲火吞噬近三分之一,受到重創的碾米廠風光不再,黃直重新思考出路,決定將剩下的廠房改建為戲院,即為今日所見的永成戲院。

戲院開張以後,成了鹽水一帶政商名流的聚集處,也吸引在地許多民眾扶老攜幼來看戲,當時除了放映電影,有時也會請戲團來演出,而戲院的繁榮,更促進周邊酒家、餐飲的發展,院外車水馬龍,院內人聲鼎沸,好不熱鬧。

不過,戲院的璀璨終究不敵時間的洪流,隨著有線電視的興起、觀眾收視習慣的改變,戲院逐漸面臨經營困境,直到2000年正式宣告歇業,過往的繁盛榮景就此留在鹽水人的記憶裡了。

永成戲院
Sophie Lin
健談的黃怡祿聊起戲院風華和鹽水故事,彷彿歷歷在目。

現在所見的永成戲院已由臺南市政府耗資千萬重新整修,再次擦亮老戲院的招牌,打開大門,邀請民眾感受昔日風華。坐在長年承載觀眾歡笑與淚水的檜木長椅,依舊令人舒適放鬆,戲院裡還展示不少老放映機、電影膠卷、電影分級公告牌示,引人走進戲院蓬勃發展的時光隧道中。若來造訪,別忘了跟戲院最佳解說員黃怡祿聊上幾句,七十多歲的他,是黃直的么子,也是後來永成戲院的接班人,經歷了巔峰與沉寂,有著滿腹的戲院經。

他回憶過去播放的電影種類多元:「一天播放4場,一部電影通常播映兩天,賣座一點的會播到3、4天,日本、華語電影都很受歡迎,也有西洋和臺語片。」經營戲院要十八般武藝都會,他除了身兼放映師,還會畫看板、做廣告、當辯士,忙得不可開交。早年放映國外電影,觀眾因聽不懂原音、看不懂字幕,而有了辯士的安排。「以前擔任辯士的薪水比較高,工作也很吃重,必須在後台即時翻譯劇中角色的台詞,不僅口才要好,還得假扮男女老少的聲調或口吻,相當考驗功夫!」

永成戲院
Sophie Lin
放映窗上貼滿知名演員及參訪團體的紀念照,一旁販售的冰品也充滿復古味。

在沒有數位廣告的年代,宣傳電影的方式很倚賴「人工」,將畫好的電影看板放在三輪車上,聘僱打雜的小弟一步一腳印,踩著三輪車到社區廣播,如果遇到賣座電影,還會特別花錢請計程車開到更遠的區域做廣告。

從事電影產業40年,黃怡祿至今仍致力於傳承永成戲院的風采,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不定期在此舉辦各式電影、戲團演出活動,亦與地方藝文團體交流,讓永成戲院成為鹽水重要的文化據點,揪鄉親們一起來感受老戲院的溫度。

永成戲院|06-6522198|臺南市鹽水區水正里過港21號

戎舘Yebisu Kan 國華街口新地標

佇立於中正路和國華街口的戎舘,在日治時期與宮古座、世界館、大舞台並稱臺南四大戲院。曾經以為消逝在時光長河中的戎舘風華,在今年初復刻重現,從外觀到內裝,讓人彷彿重回歌舞昇平的美好時光。

戎舘
曾信耀

1935年,原本位於錦町三丁目(今民生路一段巷內)的「戎座」因木造結構年久失修,經過評估,決定移地興建「戎舘」,即目前所見的現址。館名取自日本七福神之一的戎神,也就是惠比壽神,有保佑財運昌隆的意思,反映出當時離鄉的日本人,將傳統信仰融入臺灣生活中。

重建後的戎舘,揮別了戎座時期的日式榻榻米觀眾席劇場,外觀樣式為當年新興時髦的和洋折衷水泥磚造兩層樓建築;內部可容納約八百名觀眾,並設置「西方鏡框式舞台」,在舞台上放置投影幕播放電影,收起布幕則可供劇團演出,為電影、演劇兩用的戲院。

二戰後戎舘更名為「赤崁戲院」持續營業,曾上映過美國米高梅影業於1944年發行的《龍種》(Dragon Seed)等電影,直到1961年結束營業,陪伴眾多老臺南人的輝煌戲院時代也步入歷史。1990年由黑橋牌接手前,這棟建築曾歷經多次轉手經營,內部構造遭到改建,外觀也被廣告看板遮蔽,車水馬龍的中正路,人潮來來往往,卻對這棟建築的耀眼過去感到陌生。

戎舘
曾信耀
位於大門的售票亭則呼應這棟建築的昔日角色,是不少遊客喜歡取景打卡之處。

為了找回舊時代的故事,黑橋牌啟動了整修計畫,以新舊交融的方式,保存部分原有建築元素,包括頂樓造型特殊的女兒牆、室內沿用過去的圓柱等,加以當代空間語彙,細心復刻出戎舘當年的氣勢。

位於大門的售票亭則呼應這棟建築的昔日角色,是不少遊客喜歡取景打卡之處。館內延續當年建造,分為一、二樓層,一樓邀集多家臺南在地特色商家進駐。在登上二樓前,目光先被一幅挑高的白色浮雕吸引了。牆面將1930年代戎舘周遭具有代表性的商行、會社聚集在一起,包括林百貨、醉仙閣、大菜市等,重溫臺南銀座的風華絕代。

戎舘
曾信耀
戎舘二樓復刻打造了小型電影院,播放懷舊電影供客人欣賞。

二樓特別打造了一座小型電影廳,播放懷舊的無聲黑白片,一旁則展示戎舘的前世今生,包括當年在報紙上刊登的電影宣傳廣告、舊式攝影設備、電影膠捲等。

說到臺南,就聯想到美食,因此二樓另一角落化為用餐區及閱讀空間,並有許多臺南主題圖書供民眾閱覽。來這裡不妨先在一樓選購四秀仔(sì-siù-á,零嘴),提上二樓坐在復古綠沙發上,欣賞電影、翻翻書本,消磨一下午的悠哉時光。館內還推出古代竹簡造型包裝的「條子肉乾」、與老字號合成帆布行聯名的帆布袋、神似烏魚子的手工皂等,當作伴手禮,有趣又富在地特色。

戎舘Yebisu Kan|06-2295248|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220號

南門電影書院 和洋古蹟文青地

距離臺南孔廟約五百公尺,平日裡的南門公園就像是在地居民的客廳,在榕樹下下棋、乘涼,好不悠哉。周遭有市定古蹟大南門和記載府城事蹟的碑林,還有一幢綠蔭簇擁的和洋風格建築。這裡是原臺南放送局的南門電影書院,1932年落成至今,角色任務由廣播觸及到影像,陪伴老臺南人的娛樂與生活。

南門電影書院
曾信耀

日治時期,經營臺灣廣播事業的臺灣放送協會,在全臺各地設有放送局,擔當該區域的廣播重任。當時不是人人都可以自由收聽廣播,必須向放送協會提出收音機登記,並且繳交月費才能收聽,而臺南放送局除了播報新聞、政令宣導,還製播了一些音樂類型節目,投合府城聽眾的文化取向。

隨著戰後臺灣放送協會解散,相關製播設施由現今的中國廣播公司接收,臺南放送局也轉為中廣臺南台,直到1997年中廣遷出南門公園,才卸下廣播的重任。

南門電影書院
曾信耀
南門電影書院提供專業的錄音器材給市民使用,人人都能變身Podcaster。

近年來館內則由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進駐,以影視為主題,成立南門電影書院,將這個歷史空間活化為影視推廣教育的基地。館內定期播放經典電影,也會舉辦主題影展,容納26個座位的放映廳時常一位難求,有時甚至要提前領號碼牌才能觀賞得到,是老電影迷的祕密基地,也是社區的家庭電影院。

步入館內,過往作為辦公使用的一樓空間擺放了許多電影產業相關陳設,還布置成家庭客廳模樣,播放懷舊的家庭錄影帶。長期致力於搶救電影文物和膠捲的南藝大音像藝術媒體中心,也鼓勵大眾不要丟棄家庭錄影帶,中心主任曾吉賢說:「家庭影像也是臺灣電影史的一部分,這些磁帶珍藏了臺灣經濟起飛年代重要的影音資產,卻在數位浪潮下,被大量丟棄或遺忘,非常可惜。」

南門電影書院
曾信耀
錄影帶是許多六、七年級生的共同回憶,當時每戶人家幾乎都有一台紅色跑車造型的倒帶機。

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2019年的磁帶警示計畫(Magnetic Tape Alert Project),磁帶類影音媒材如果在2025年前沒有轉為數位檔案,將因為磁帶劣化和讀取設備難求,面臨無法讀取或大量流失的重大危機。為了展開搶救家庭錄影帶大作戰,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不僅在南門電影書院舉辦展覽、播放錄像,還打造了一台紅色胖卡「紅莫妮卡」(Home Movie Car)下鄉巡迴,呼籲鄉親不要丟棄獨一無二的家庭記憶,也開工作坊教導民眾如何修復錄影帶,豐富臺灣的民間影像歷史。

沿著樓梯直上二樓,這裡是過往的錄音空間,據說以前還擺放了一台鋼琴作為錄製廣播劇的配樂使用,目前除了展示南臺灣廣播人的訪談片段,還有兩間專業的錄音室。為了讓市民體驗廣播製作的樂趣,南門電影書院的錄音室備有各式錄製Podcast的專業器材,只要有話想說、需要舞台展演,都歡迎免費預約使用這間「市民廣播電台」直播室,素人也能變網紅。另外也不定期舉辦社區影像培力課程,帶領民眾用音像述說家鄉事,拾起每個珍貴的記憶片段,並將電影藝術向在地扎根。

南門電影書院|06-2150851|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8號



本文出自《悠活臺南》市刊no.41「臺南餐桌」點此閱讀

【延伸閱讀】

>>台南新景點+1!超復古戲院「戎館」結合排隊美食,早期售票亭、建築風格⋯小旅行絕對要踩點

>>扎根七股 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──魚塭裡的食魚小學堂

>>【追劇抓重點】台劇《俗女養成記2》5大看點!謝盈萱、溫昇豪、嘉玲阿嬤劇照曝光